嬰幼兒腸絞症一般好發在接近滿月時的幼兒,主要症狀是,這些嬰兒白天像個小天使,吃得飽、活動力好,體重增加也正常。但到了一天中的某個固定時間,大多在傍晚48點鐘,以及半夜零點前後,每天似乎會在接近的時間發生,突然尖聲哭叫、聲嘶力竭,滿臉漲紅或泛白,寶寶的雙手雙腳有時蜷曲、有時又僵直,四肢冰冷,腸道痙攣,腹部鼓脹,用手輕敲會有擊鼓音,也就是「膨風」。有時又會以為是他們肚子餓,因為隱約可以聽到腸子蠕動的咕嚕聲,但是泡了牛奶又餵不了幾口。等到腸蠕動波消失,而有排氣後寶寶才會舒緩。




一星期至少出現3次,大多數在23小時後自動好轉,但也有的寶寶哭了一整晚,直到精疲力竭方休。隔日醒來一切恢復平靜後又是生龍活虎,若無其事的樣子,再仔細看他們的食量,似乎又並沒有太大影響,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!這種情況一個星期至少出現超過3次,且大部分持續3個星期以上。除了腹部鼓脹外,檢查起來並無特殊異常。這些就是惱人的嬰幼兒腸絞症常見的表現方式,這種現象令新手父母抓狂。

 


治療:3種療法安撫首要
Topic 1
安撫療法
腸絞痛的寶寶,有時讓父母傷透腦筋,真可以稱做「磨娘精」,一旦是腸絞痛發作,寶寶常以高分貝的哭聲及握拳踢腿的肢體動作表達,父母首先是不要心慌,然後可以盡量的安撫寶寶,例如輕搖、輕拍、用推車、奶嘴等。
【方法1
家長可以坐著,讓嬰兒趴在大人的手上或大腿上,輕輕壓迫按摩嬰兒的腹部和背部安撫。
【方法2
用薄荷油塗抹寶寶腹部,做適度按摩,有助腸道排氣。
【方法3
使用溫毛巾熱敷寶寶腹部,緩和腸痙攣的情形。
【注意!】在寶寶哭鬧期間不要吃得太飽。



Topic 2 飲食療法
在嬰兒飲食上,建議給寶寶喝母奶。據研究統計,喝母奶的寶寶較不易有腸絞痛,因為牛奶蛋白可能會促使寶寶腸道不適應而加重症狀。
【技巧】
在哺餵時要讓孩子吸先一邊的乳房,直到飽足,自己鬆口為止,再換邊餵。如此不會只吃到前奶。因前奶的乳糖含量較多,當消化乳糖的酵素無法一次處理這麼多的乳糖時,比較容易脹氣。
【例外】
也有些哺餵母乳的嬰兒也會有腸絞痛的問題,此時可以注意母親的飲食中,是否有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,例如牛奶、巧克力、咖啡及藥物等。若此為前因,在母親停止攝取這些食物後的兩週內,嬰兒的哭鬧應會停止。



Topic 3
藥物療法
一般兒科醫師也會開立舒緩腸痙攣及幫助排氣的藥物給寶寶服用,大部分也可得到一夜安眠。雖然鎮靜藥物可改善哭鬧的症狀,但還是不要為了這種不是病態的現象而每天用藥;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,不但沒有有效的幫助,可能還會加重腹脹。而更換牛奶,添加腸內酵素或益菌等,是無害的做法,但是很少有效果。
【就醫前】
嬰兒腸絞症對父母而言真是痛苦難熬的經驗,由於嬰幼兒表達能力不足,父母親在帶孩子就醫前,一定要細心觀察腹痛持續的時間、疼痛的程度、餵食的狀況、排便的型態,以及有無伴隨其他症狀(如發燒),以提供給醫師做為診斷的重要參考,來改善孩子半夜啼哭的情形。
【就醫後】
其實嬰幼兒腸絞痛,在排除器質性因素後,是預後相當好的疾病,一般在3個月以後的嬰幼兒身上很少會被診斷到,而且臨床上極少出現後遺症,只要診斷正確,給予妥適的處理,配合醫師的建議,不必太過焦慮勇敢面對這個問題,畢竟你的焦慮會對你的寶寶構成更大的傷害,相信所有父母親一定可以陪同嬰兒度過這一個階段!


~原文刊載於20076月《媽媽寶寶雜誌》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